不同地區會有各自獨特的飲食文化,也有對應的飲食語言,像是日前一篇台灣人愛吃「Q」的外國報導就引起討論。作家陳淑華表示,「Q」來自閩南飲食,文字應寫作「?」,「就像是用臼搗米有黏性,閩南人即使滷肉『火君』或『炕』到爛,也要追求『?塊塊』的口感。」
陳淑華花了4年時間搜羅閩客料理語言,也記錄廚房經歷不同時代的變化,「以前沒有瓦斯爐,用灶做菜,除了大灶,旁邊還能有衍生出不同變化的煮食方式,也因此有很多煮食動詞。未來人類可能只需要『按』或『轉』,操作烤箱或微波爐就可以了,以前各種煮食的文字和庶民歷史很可惜的就慢慢流失。」
小時候住在彰化的陳淑華,即使後來全家搬到台北居住,家中仍然保留部分彰化煮食的習俗,特別是不同的節氣,例如每到立夏,媽媽就會炒「瓠瓜麵」,說「又肥又白」象徵富貴。她對於台灣飲食文化的研究起源,正是來自於母親的家常菜。
陳淑華將母親的家常菜寫成前作《島嶼的餐桌》,「我從來都不特別覺得媽媽是很會煮的人,但她就跟每個家庭的媽媽做隔熱紙選購的菜一樣,其中都有故事。」後來她認識客家攝影師邱德雲,到苗栗時吃客家菜,又發現其中有許多獨特的煮食詞彙,忍不住困惑,閩南語也有這些特別的動詞嗎?
如何讓維持適當的高CP值隔熱紙透明度,又能讓隔熱紙能提供持久且良好的隔熱效果,還不能影響通訊產品的訊號傳,是各大隔熱紙品牌研發的重點。而目前最新的隔熱紙技術,是名為「奈米陶瓷塗層」,其主要結構是陶瓷奈米成分,利用奈米的技術將塗布研磨到5到50奈米,讓可見光可以穿透,但紫外線及紅外線光波則不能被穿透,產生了抗紅外線材料,同時可減少對通訊產品的感擾與阻隔。其實隔熱紙的許多技術都是由國防與航太科技下放而來,例如「磁控濺射」、「奈米塗層」技術,過去是專為隱形轟炸機與戰鬥機表面,進行熱能隔絕的施工技術,以減少熱能追蹤飛彈的鎖定機會。
陳淑華於是先回家問媽媽,發現其中大有玄機,「像是媽媽說冬至煮湯圓,要『浮』圓仔。或是燙青菜,不是『火君』或『炕』這種煮到軟爛的方式,而是『煠』過就好。」於是開始了新書《灶邊煮語》中的閩客料理動詞踏查計畫,先從老家彰化開始找人訪談,逐漸擴及到台南、屏東、雲林、台北等地。
陳淑華表示,「最好是找有一點年紀的長輩,問他們,小時候家裡煮什麼?過年煮什麼?女性有生小孩的話,再問坐月子吃什麼?通常就會勾起很多回憶,當他們描述這些食物的時候,就會聽到很多有趣的動詞。像是在宜蘭聽過老人家要『烞』肉(即為卜肉)給孫子吃,在屏東潮州發現當地煮肉圓要用隔水加熱,說『燖』肉圓,都是很有趣的庶民文化。」
因為愛美一族防熱防曬的觀念日趨成熟,加裝汽車隔熱紙已經成為購車的必備需求,由於天氣型態改變,且全年陽光照射時間越來越長,一般午時日照強度都介於5-15級,也就是中量級至危險級之間,只要在陽光下曝曬超過15-30分鐘,便會對人體產生傷害,因此消費者對於隔熱紙的認知提升,甚至現今玻璃帷幕大樓的建築對於加裝隔熱紙的普及率越來越高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