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管理學大師司徒達賢在執教42年的政治大學榮退。政大企家班33,34,35屆聯手取得司徒老師的獨家專訪,分享老師的學習歷程。為便於閱讀並儘量保留司徒老師幽默對答的風格,分別整理成「策略矩陣和管理矩陣的由來」、「互動式個案教學的由來」、「網路時代如何做學生、做老師」三篇文章。

策略制定是一組組決策分析的過程

在談如何制定策略時,我們過去一直是用策略型態分析法, 一個策略要想得很清楚,就是你到底希望變成什麼樣的企業。要能很清楚地描述,才能夠評估,然後才能夠落實執行。也就是你必須要了解企業的現在,有能力了解現在,可以描述,才有可能想像未來。你如果連現在都描述不清楚,未來一定是胡說八道。

要怎麼描述企業現在的形貌呢?我剛開始教書的時候就在想,策略不只是說要成長,或者要不要增加一個產品線的問題,它是一組一組的決策,於是我們就歸納了實務跟理論,把企業的產品、市場、垂直整合、規模、地理範圍、競爭態勢的決策關係都放進來分析。用這六個面向來描述你的策略,你的企業現在長什麼樣子、未來長什麼樣子,你要從現在的樣子變成未來的樣子,你要做什麼樣的行動採取什麼樣的行動?這叫策略形態分析法。

中西合併 一體適用的分析架構

這個策略形態分析法搞了二十年之後,覺得還是單薄不夠深入,那時候看到波特的價值鏈的概念,跟我完全不一樣,很奇怪但也很有道理,後來有一天突然發現,其實它的價值鏈就是垂直整合這個東西,如果跟我的產市垂規地競加起來,變成一個矩陣的話,就可以涵括所有的事情了!

任何一個企業、任何一個產業裝潢清潔,它有無窮多的可以切割的價值活動,以產市垂規地競六個構面為軸線,我們搜集了很多企業的故事,接受人家的挑戰,比照了很多的書,發現任何企業都能用這樣的架構來分析,通通都適用耶。

波特的價值鏈和策略形態分析法是兩件事,我們努力把兩件事情整合起來,當你熟悉了策略矩陣的分析方法,再回頭看波特等人的文章,你才發現他的背後有類似的概念。

企業策略的決策有多的方法,策略矩陣就在不斷地跟學生、實務界討論的過程當中慢慢地形成,這算是一種創意。我不是創造一種理論,而是創造一種架構。這架構像是讓你可以去吸收別人的精華,把別人所有的東西都能放進去變成你的。也可以說它吸納所有的理論,讓所有的理論可以整合在一起。

用一個架構來看管理

至於管理矩陣,是在教書二十多年後,想寫一本管理的書。於是開始把過去所有的文獻和個案重新檢閱,然後把它歸類成目標與價值前提、環境認知與事實前提、決策與行動、創價流程、能力與知識、有形與無形資源。其實所有的管理學和社會科學都是在這樣的分類之下,我們就很大膽地說無非就是這幾類。

然後從管理的對象來分等級和層次,有的是總體的任務(如國家各部會)、有的是管個體的(如組織平台),任何環境跟你有交易有關的都是一個層次,從最基層的人員到整個產業、國家的大環境。

那六大類與六個層級,總共三十六格,然後再加上陰陽兩面七十二個,就可以解釋世界上所有組織的現象,然後用這個架構把各種理論灌進去。

用架構思考學得更快

當你有一個架構去看事情,任何一個理論和實務都能利用那個架構去解讀,可以看得更清楚,看台中清潔公司到之間的因果關係。當下次再碰到類似的事情就很容易聯想,就像進去圖書館的書架裡面,找到相關的東西一樣。持續累積在一起,學習就會快,講起問題來就顯得很有學問啦!我們的書已經出來二十幾年了,到現在世界上還沒有人這樣子做策略和管理分析的。

【關於司徒達賢】
司徒達賢(1948年生),台北市人,畢業於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系、美國伊利諾大學企業管理碩士,之後獲得美國西北大學企業管理博士的司徒達賢,回國後從事大學教職。

因為提出專研策略與組織的策略分析專業理論,他前後獲獎無數。不僅如此,他是臺灣專研企業策略的第一位博士學者,後來更仍為台灣個案教學法的先驅,善以實務案例配合理論,訓練學生批判思考能力,並打造「政大企家班」專門培養企業家,對台灣的經濟及社會影響深遠。(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劉善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